五明继续深入学习写作中的“抒情”部分,他深知这是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所谓“抒情”,顾名思义,就是抒发感情。它是作者或者文章中的人物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主观感受、倾吐内心情愫的一种方式。这种情感的表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是一种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艺术表达。
抒情作为构成文章总体“表达”的基本方法之一,对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之门,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章所传达的信息。
在抒情的方式上,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类型。直接抒情就是作者直接将自己的情感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让读者一目了然。而间接抒情则相对含蓄一些,它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叙述或者议论等方式,将情感融入其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其中,“间接抒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即事缘情、融情于景、寓情于理等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即事缘情是指作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融情于景则是将情感与景物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烘托出作者的情感;寓情于理则是在阐述道理的同时,将情感融入其中,使道理更具感染力。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一种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写作手法。它不借助于任何事物或形象,而是直接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倾诉出来。
例如,魏巍在《依依惜别的深情》中,当写到送行的人们在“泪雨”中行进的时候,作者情不可遏,直抒其情道:“再见吧,亲人!再见吧,亲爱的土地!”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不舍和对土地的眷恋之情,没有任何修饰和拐弯抹角,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
这种直抒胸臆的写法,能够让读者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我的一滴泪,也止不住滴在这千行泪雨中。啊,亲爱的、可敬的朝鲜人民!在纷飞的战火中,你是那样刚强!敌人把你的城镇变成了废墟,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的家园烧成了灰,你没有哭;敌人杀死了你的亲人,你没有哭;敌人把你绑在大树上,烧你,烤你,你没有哭;你真是一把拉不断的硬弓,一座烧不毁的金刚!可是今天,当你的战友一-中国战士们要离开你的时候,你却倾洒了这样多的眼泪!仿佛要把你们每个人一生一世的眼泪,都倾洒在今天!你是多么刚强而又多情多义的人民!
请收起眼泪吧,亲爱的、可敬的人民!你的眼泪是这样倾流不止,已经洒湿了你们的国土。我知道,你是为中国战士的鲜血而痛惜,为中国战士的一点点工作而感怀。你今天的泪,是对中国战士的最崇高的评价,是给予中国战士的无上的光荣!我知道,这泪雨中的每一滴,都不是普通的眼泪,一颗一颗,都是万金难买的友谊的珍珠!”
这便是一段饱含深情、气势磅礴的“直抒胸臆”,犹如决堤的洪水一般,汹涌澎湃,一泻千里,其势锐不可当!它所蕴含的情感力量,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具有一种令人难以抗拒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直接抒情并非易事。它不能像无根之萍一样,凭空而起,而必须经过层层的铺垫和蓄势,犹如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待到时机成熟之际,方能顺势而为,一触即发。同时,直接抒情也容易陷入空洞和过火的泥沼,因此,在表达情感时,必须精准地把握好抒情的“浓度”,也就是分寸感。一般而言,不宜过于浓烈,也不宜过于冗长,要坚决避免无病呻吟和虚张声势的情况出现。
与直接抒情相对的,是间接抒情。它是一种更为含蓄的抒情方式,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相结合。相较于直接抒情的浓烈,间接抒情的色彩较为淡雅,就像一幅水墨画,虽不似油画那般色彩斑斓,但却别有一番韵味。
“即事缘情”,是作者因“事”动情后,把“情”融化在叙事之使其流荡着较浓“感情色彩”的一种抒情方式。《依依惜别的深情》,作者在叙述离别的前一天晚上情况时说:
“这一夜,有多少朝鲜人家没有合眼,有多少人家午夜三点就亮起了灯,他们再一次整理好花束,把礼物放进竹篮,坐等着集合号就要响起的拂晓。拂晓,这是深秋的拂晓啊,可是人们已经走出来了,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来了。老人们戴着高高的乌纱帽。妇女们顶着竹篮,背着孩子。人们都拿着枫叶。就是背上的孩子,小手里也拿着枫叶。他们站在大路边,站在寒气袭人的晓风中。”
这段叙事,没有一句单独存在的、直白的“抒情”语句。然而,当我们仔细品味整个“叙述”时,却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中蕴含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比如,当我们读到“拂晓,这是深秋的拂晓啊”这句话时,仿佛能感受到清晨那清冷的空气,以及深秋时节特有的萧瑟氛围。再看“人们已经走出来了,穿着单薄的衣裳走出来了”,这简单的描述不仅展现了人们在清晨的活动,更让人联想到他们在寒冷中瑟瑟发抖的样子,不禁心生怜悯。
而“他们在大路边,站在寒气袭人的晓风中”这句话,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抒情的氛围。读者可以想象出人们在寒风中伫立的身影,孤独而又坚韧,给人一种凄凉而又感动的感觉。
通过这些语句的巧妙运用,作者将“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两者如水乳交融般浑然一体。这种写作手法不仅让故事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读者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像《一面》(阿累)、《九个炊事员》(谢方祠)这样的文章,全篇都是以叙述为主,但却能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非常感人。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这种“即事缘情”的写作手法。
所谓“即事缘情”,就是作者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使读者在了解事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事”本身必须具有足够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如果事情本身不够动人,那么作者想要注入其中的感情就很难被读者所接受。
除了“即事缘情”之外,还有一种抒情方式叫做“融情于景”。这种手法是指作者因为看到某种景物而产生情感,然后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使“情景交融”,达到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比如碧野的《奔流》就运用了这种手法,写得非常精彩。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河流的描写,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等情感都融入其中,让读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
“猛不防,正前方突起一座孤傲而顽固的山峰,凶险地阻挡了去路。江流惊吓的倒退回来,打着巨大的旋旋,浪花互相碰击着,互相纠缠着,惊心着不敢向前。
江流在徘徊,在喘息。
知更鸟急速地飞来了,它接连着一声声尖锐地叫:
“三更了,这是可怕的午夜,不要停留,冲过去呵!三更一过,就慢慢挨近天亮啦!”知更鸟这充满了生命力的呼唤,提醒了江流,鼓舞了江流。
江流立即勇猛地奔腾起来,开始试探着向孤傲顽固的山峰冲扑,一下两下,紧接着就大胆地冲扑起来,狂啸着,激起巨大的浪花,成排成排地激打着山峰。山峰恐怖地颤抖着,岩块崩塌下来,孤傲的山峰一点援助也没有,颤巍巍地就要倒塌下来。
江流狂暴地从山峰两边冲泻过来了,然后又哗然地汇流在一起,带着不可压抑的胜利的欢笑继续往前更快地奔流。
前面不远的地方汇流来了一支河水,江流更加的欢腾起来,波浪互相拥抱,互相欢呼,然后很快地又往前奔流。不久就有旁的河流奔来汇合,江流越来越扩大,战斗力越来越强,叫啸声越来越雄壮。
江流不停地奔流,奔流。
这是一段写“奔流”向着“孤傲而顽固的山峰”做无畏冲击的文字。“象征”的手法使“奔流”具有了深刻的“寓意”;同时,也使全部“描写”具有了寓含的“感情”。“波浪互相拥抱,互相欢呼”,“带着不可压抑的胜利的欢笑继续往前更快地奔流”,这是怎样地富有“抒情”色彩啊!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阿克西妮亚在葛里高利死后看见一个“黑色的太阳”等,都是这种“融情于景”的“间接抒情”写法。
\"寓情于理”,是作者在“议论”中注入感情,从而使“抒情”寄
寓在“议论”之中的一种“回接抒情”方式。
如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环》,在叙述到赵蒙生向雷军长汇报“九连”的战斗情况,讲到梁三喜、靳开来的牺牲,讲到许多烈士留下“欠帐单”时,雷军长说:
“这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像梁三喜他们,尽管十年动乱给他们留下了难言的苦楚,但当祖国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以身许国!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这就是伟大之所在1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这就是希望之所在!鲁迅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梁三喜他们,真正称得上是我们的民族之魂!”
这既是“议论”也是“抒情”!
这是作品中“人物”借议论抒情的一个典型例子。在文章中,“作者”借议论抒情的文字确实不少。就像穆青和陆拂为所写的那篇反映宁陵县长年累月与风沙搏斗的植树老人潘从正事迹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一样,当他们写到“老坚决”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高尚精神时,不禁感慨万千。
“正是这个老人,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在动荡的年代里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榜样;树立了一种为国家、为人民“缀网劳蛛”的革命精神。无论他已经遭遇多少次失败,无论从播种到收获要相距多少年之久,这种始终不渝的努力绝不会枉费!他的功绩和贡献,也绝不会被历史磨灭!”
寓情于“理”,意味着将情感融入到道理之中,使这个“理”能够自然地生发出来,并且具有精炼而有力的表达。这样的“理”不仅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还饱含着浓郁的情感,能够以强大的精神力量去触动人们的心灵。
“情”是一种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存在。通常情况下,它需要依附于具体的事件、景象或观念之上才能得以展现。因此,“间接抒情”成为了最为常见和常用的表达方式。所谓“间接抒情”,就是通过叙述事情、描绘景色或阐述道理来传递情感。然而,尽管这种方式是“间接”的,但它仍然属于“抒情”的范畴,只不过是借助“事”“景”“理”等媒介来传达情感罢了。
如果在抒情过程中,情感无法得到充分的抒发,或者情感被所描述的事物所掩盖,那么这样的表达就不能被称之为真正的“抒情”。抒情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情感必须是健康的,要能够抒发美好的情操,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其次,情感要真挚自然,所言所语都必须发自内心,不能有丝毫的虚假成分;最后,情感要有个性,要体现出作者独特的色彩,避免使用陈词滥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