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有一句“家财百万,带毛不算”的俗语,可以讲鸡、鸭、鹅,也可以是马、牛、羊。

一场瘟疫让鸡、鸭、鹅给全灭,农耕家庭至少还有农田可以生产。

一旦一场瘟疫让整个牧场的牧畜都完蛋,生病死掉的动物不能吃,由于有疾病传播的风险,导致皮革也不能用,完了就是真的完儿蛋。所以游牧族裔的生活不但困苦,其实也是更加没有保障。

有那么一件事情需要再次强调。游牧族裔真不是顿顿吃肉,他们虽然以放牧为生,但主要吃奶制品,再搭配一些谷物。

一定有放牧了一辈子却没有吃上一口肉的牧人。

绝对没有种了一辈子田却一口谷物都没进嘴的农户。

楼氏不是要来杀光所有乌氏人。

当然,楼氏给乌氏带来了杀戮。

可是呢,楼氏不来,难道乌氏不跟其他族裔交战,或是乌氏没有内战吗?

怎么可能!

所有族裔都会发生内战,特别是游牧族裔之间为了争夺牧场,导致他们的内战更为频繁。

游牧族裔初次有民族意识要到匈奴的老上单于期间。这个老上单于跟汉文帝约定,引弓之民为胡,农耕之民为汉。

持弓就是胡人,农耕就是汉人?这个嘛……,界线很明确,讲起来却是不知所谓了。

诸夏大地会射箭的人非常多,真有许多去当了胡人。

胡人里面也有农夫,他们还真的是可以当汉人。

要了解当时的背景,来理解老上单于为什么会提出那种理论,又怎么被汉文帝所接受。

首先是,秦灭六国期间,诸夏大地有不少人向北而逃,他们加入了当时的匈奴或东胡;到秦末时期,又有不少人向北而逃;乃至于刘邦建立西汉初期,一样还是有人向北而逃,包括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好兄弟卢绾。

老上单于与汉文帝都是为了日后兼并对方,事先定了那么一个基调。

只是吧,引弓之民为胡,其实是冒顿之父头曼单于的理念,先后被冒顿、挛鞮稽粥(老上单于)所接受。

匈奴三代单于提出那一套理论的背景各有不同。

头曼担任匈奴单于期间,匈奴被东胡和月氏压着欺负,追求认同皆为胡人,不过是为了获得喘息之机。

轮到冒顿就变成当作兼并月氏和东胡的政治武器了。

到了老上担任匈奴单于多了一个南下的雄心壮志。

等伊稚斜成了匈奴的单于变得不认可与汉廷的约定,无非就是匈奴开始打不过汉军,害怕遭到兼并。

所以,变成汉武帝在“引弓之民为胡,农耕之民为汉”基础上做文章,提出汉人和胡人都是诸夏苗裔的观点了。

其实……,若是发色、皮肤、眼眸的颜色一致,的的确确有可能是源于共同的祖先。

只是相同一个祖先,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渐行渐远,生活习俗与文化变得截然相反,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秦时徐福带上三千童男童女到倭岛,倭人其实是诸夏苗裔?这个说法肯定不靠谱。只是倭人之中确实有不少诸夏苗裔血统是个事实。

诸夏大地多战乱,每一次战乱都有相当的人数外出逃命,种群逐渐向周边扩散。

真要检测基因,东南亚、东亚、中亚都能够检测出有中国人的基因。

商末,殷商帝氏后裔箕子外逃,首先在朝鲜半岛建立政权,朝鲜这个称呼就是箕子带来的。

秦末又有大批赵地、齐地、燕地的诸夏苗裔逃亡朝鲜半岛和倭岛。

轮到汉末又出现一次大逃亡潮,跑去朝鲜半岛和倭岛的人更多。

其实,每一次诸夏大地大乱,真就是有人不断外逃,他们被当地所融合了进去。

另外,倭岛那边的人在隋唐时期就有借种的文化,尤其是两宋期间作为高峰期。

知道怎么回事吗?所谓遣唐使,他们来到诸夏大地朝贡,随行的适龄女子为多数,怀孕了就会被送回倭岛;两宋期间也有遣宋使,到赵宋除了谈生意就是借种。这个时间的倭岛“大名”将变种玩到了高峰期。

所谓“大名”就是倭岛上的封建领主,去赵宋借种的女人怀孕回去,他们会在众多孩子中进行挑选,培养成为继承人。也就是倭岛上的领主培养不是己出有血缘关系的人当继承人,刻意选了诸夏大陆的人种来继承自己的事业。

这可不是野史,两宋史书和倭岛自己的史书都有记载的篇幅。

封建时期的岭南区域,各寨大多也有招汉家女婿的习俗,也鼓励寨里的女人去找汉家情郎生孩子。而那片区域很长时间其实是女子为尊,并且没有婚姻世俗观念,有的只是情人文化。简单说就是女人想给谁生孩子就是给谁生孩子,不受道德的指责。即便是到现代,名曰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类似的习俗还在某些区域盛行。

楼令是从后世而来,想要消化乌氏人不用多费脑细胞,可以从各种例子找到借鉴。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性,肯定只是进行借鉴,绝对不能完全照抄。

汉时的祖先认同就很好,再搭配隋唐在文化认同的培养,双管齐下第一代就能解决了。

而两汉或隋唐融合异邦的手段,其实是从春秋战国去进行借鉴。乃至于长久的以后,变成了地球村的格局,各国发生什么对中国人来讲一样没什么新鲜事,总是能够在史书上找到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乌氏各部落自行集结,他们的共主已经被我们所俘虏。趁他们还没有推选出新的乌氏共主又自行集结,抓紧时间决战!”楼令哪能不懂绝佳战机已经出现?

乌氏以西戎和义渠戎为主,加上众多的杂胡,导致他们没有姓氏继承这么一说。

当代的乌氏之主读音独木巴哈,翻译过来就是名为枯枝。他是在正常放牧的时候,遭到楼令率军突袭被俘。

楼氏对乌氏的突袭能够顺利,得益于消息传递不易。

很多大的乌氏部落就是楼氏私军的优先攻击目标,他们在第一波军事行动期间被消灭或打散,多数的部落首领被杀或被俘,只是逃走了少量部落首领。

遭到入侵的消息是逃亡者带到其他部落,真不是逃亡者说什么都被信任,没有遭到袭击的乌氏部落会派人证实一下,有不少乌氏部落因此又被楼氏私军灭掉。

等遭到入侵的消息扩散并被多数乌氏部落相信,楼氏已经消灭了乌氏总体六成左右。而耗费的时间不过才将近两个月。

这当然是因为乌氏的势力范围不太大的关系,要是乌氏有匈奴人的势力范围,奔袭两个月可能还在家门口转悠。

“需要派人劝降吗?”楼冰问道。

楼令笑着说道:“他们的共主被俘,看着已经被吓破了胆子。就让那个……”,连乌氏共主的名字都没有记住:“让他亲自去劝降。”

楼氏的三股人马重新集结完毕,各自的损失只能说微乎其微,尤其还有那么多的仆从军,总兵力已经远超残余的乌氏各部落总和。

只要楼氏不输一场大的,已经归附楼氏的那些乌氏人,他们很难下定背叛的决心。

所以是,避免派去的自己人被杀掉或各种羞辱泄愤,让枯枝过去也不会影响大局,肯定是选择了后者。

跟楼令了解异邦更加实力为尊也有关系。

枯枝已经失去了自己的部落,别想着继续统领整个乌氏,甚至去了乌氏各部落聚集地不被杀死都算是保住一条狗命。

极可能枯枝现在比谁都希望乌氏整体沦陷,一来是自己倒霉愿意看到其他首领也倒霉,再来就是成功劝降其余部落会立下大功。

在枯枝被俘之后,对楼令说最多的话就是:你们说啊,要是战前派人过来劝降,我就带所有人直接投降了。

那些话在枯枝被俘前肯定不是真话。

等枯枝被俘亲眼看到楼氏的强大,话变成真得不能再真实了。

当前时代,诸夏列国本就在各方面强于异邦,而楼氏又在科研实力上处在诸夏列国的领头羊地位。

一个势力的实力在哪些领域最能够直接展现?肯定是军事了啊。

前来讨伐乌氏的这些楼氏私军,披甲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他们可以毫发无伤地顶着乌氏人射出的箭雨冲锋,乌氏的人看了不发怵才是怪事。

即便是到了近战状态,乌氏人手持近战武器,只有一种重武器可以对披甲的楼氏士兵造成伤害。

相反,楼氏私军的远程武器或近战武器太过犀利,只要乌氏的人被命中非死即伤。

那是什么情况?楼氏已经进入铁器时代,乌氏则是连青铜时代都没有步入。

说乌氏还处在石器时代有点夸张,只是他们所拥有的青铜极其稀少,大多数人真就是使用石器。

乌氏的箭矢,不是打磨好的石头就是骨头,不穿甲都很难造成一箭毙命的效果;他们的近战武器也是以磨得锋利的石头居多,压根不可能对披甲的楼氏士兵破防。

倒是使用狼牙棒之类武器的乌氏人,他们攻击到披甲的楼氏士兵杀伤力更强。

在造物等级上,中原王朝一直领先周边的异邦,例如汉、隋、唐已经进入铁器时代,草原势力其实处在青铜时代。

知道第一个掌握冶铁技术的异邦是谁吗?他们正是东晋时期从鲜卑独立出去的契丹。

契丹的冶炼技术是从北逃汉人中学到,后来又扶持石敬瑭将冶炼技术补充完整。

所以在唐朝灭亡之前,契丹人已经掌握了很高超的冶炼技术。

至于为什么契丹要等唐朝灭亡才发力,发力之后又无法打到长江以南,直白说就是汉化过早,导致不够野蛮。

契丹有灭掉北宋的实力,可是他们太容易满足,愿意跟南宋分而治之。

实际上啊……,契丹人在外面有极大的影响力,使得到了现在之后,不少国家称呼中国使用“契丹”的读音。

至于掠夺了整个辽国的金人为什么打到长江以南又退回去?简单就是金军先是遭到了残余宋军的痛击,后面爆发了很大的内乱,给留了赵宋一条小命,可以在南边建立割据小朝廷。

真要是金人不内乱坚定南下?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赵宋朝廷是什么鬼样子,压根不具备抵抗金军南下的可能性。

所以了,真以为赵构想成为完颜构啊?他是真的知道金人铁了心南下,当时的南宋是真的一点扛住的可能都没有。

再说点难听的话,南宋一直都没有北上收复失地的能力。这是从双方军事现状来讲,不加入其它方面。

要将南宋的其它方面加进去?南宋对比金国的劣势可就更大了!

为什么会那样?造成那种格局的直接原因就是赵宋的治国方式,注定光内耗就没了大半条小命,谈何收复失地或是进行扩张。

读书人的变质,便是从两宋开始。

朱元璋定鼎初期大肆屠戮文人,杀得是赵宋残存风气又在蒙元占尽便宜的那些文人,比较可惜的事情是朱元璋没有能力改变读书人的风气。

后来满清可以入主中原,靠得就是从赵宋和蒙元一脉相承下来的文人。这些文人才不管皇帝是谁,他们要得是乡里的控制权!

而到了天朝时期为什么要斗地主?想,好好仔细去想。说为了掠夺土地,不是蠢就是坏!光一个扫清腐朽之习性的理由就够了。

要是有穿越者穿到包括两宋以及之后的王朝?没有能力扭转读书人的习性,新朝的建立也只会是改个国号,其它压根不会发生变化,与西方的差距被越拉越开会是一件注定了的事情。简单就是当时的儒教会极尽地扯后腿,用各种方法和方式坏事。

因此有人就进行定义,儒教之后难有读书人,掌权尽是虫豸之辈。

到了需要追求科技进步的时代,不进步就要落后于其他文明,海贸做得极大之后,已经睁眼在看世界,结果北宋、南宋看似名臣或有气节的人,做事做不成,做成皆破事;以及明朝初期的“三杨”,以他们为首的文官集团,几乎将老朱家耍得团团转。

楼令没有太强的能力搞文教,在楼氏内部的教育主要以识字认数为主,学会了基本教育的人能搞出花样,会得到楼令最大的支持。

事实是什么?楼令搞出各种工具,研制出了合格的铁和纸张之后,楼氏新出现的大多数造物就是获得教育那些人,他们并发奇思妙想自己搞出来,证实在某些用途被应用下去。

“这一趟回去,我好像必须搞文教了啊!”楼令心想。

那是分封在即,哪怕为子孙后代计,楼令怎么都该把大一统理论写出来,最好是将武力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给阐述清楚。

主要也是楼令担心自己改变历史,害怕历史轨迹走上与原历史完全不同的岔道,诸国一直并立下去,未能够出现大一统,闹得跟散装的欧洲一样。

真要是本该一统的诸夏变成散装多国并立的格局,尽管这个平行时空没有人清楚,楼令无疑还是会变成前所未有的大罪人。

话说,楼氏掌握了那么多超前的科技技术,有可能无法扫平天下吗?

可是……,没有真正发生之前,谁又能百分百保证嘛。

欧洲有好几次可以形成武力大一统,无一例外都是被欧洲搅屎棍大英给搅黄了。

现代具有大欧洲思想的人,他们眼中的大英就是历史罪人。

所以,能够是楼小白这一代未能完成武力大一统,到了楼小白的儿子各种胡作非为,随后的继承之君更烂,然后仰仗着科技领先与天险抗拒一统,直接导致诸夏大地真的没有发生大一统。

而在楼令这一代与楼小白那一代,不是刻意引导大一统思想,新得到分封的列国保持和平或互相竞争,短时间内战乱之苦还不是那么苦,很难有人认识到大一统的必要性。

超过三代人就彻底管不着,对吧?

为了达到有备无患的效果,楼令趁没死之前写一些着作,再将思想的种子传播下去,完全是一项绝对有必要的操作。

拿敌对首领去劝降他所在势力的事情,给楼令干了。

得到任务的枯枝,他简直就是心态炸裂。

完全没想到还能够发生这种的事情的枯枝,他懵圈了好久才回过神来,想拒绝又没有那个胆子,拖拖拉拉还是出发了。

感到懵圈的不止是枯枝一个人,知晓那么一回事的人都搞不明白。

在楼氏众人的认知中,那就是抓住了敌国之君,安排敌国之君干自行亡国的活。因为这一种认知,所以楼氏的众人想说点什么,喊一声“牛逼”就行。

乌氏的人知道后怎么看或怎么想的?其实……,他们的看法或想法都不重要。

楼令当然不是派出枯枝去劝降,其它什么都不做。

完成集结与备战的楼氏私军与仆从军,他们在枯枝出发前就在做合围的部署,到了约定的时间,天上下刀子都要展开新一轮军事行动。

楼令率军靠近乌氏各部落的集结地点三十里之外,没有来得及驻军,去而复返的枯枝带上一些乌氏部落首领求见。

枯枝带过来的人太多,加大的军帐都待不下。

“也就是说,他们放弃继续抵抗了?”楼令肯定要先见一见枯枝了。

枯枝叽哩哇啦说了一大段话,足足说了快半刻钟的时间。

翻译给翻译过来:“他们已经知道抵抗会继续流血,投降可以成为主人的治下一员,愿意主动奔赴。”

又是乌氏语言体系说了近千个词,翻译过来不到三十个字能够说清楚。

这种事情以后会继续发生,最直接的明证就是,联合国宪章以中文的版本最薄。

事情当然不会像枯枝所说的那么简单,一定是发生了不少的故事,可能枯枝还差点丢了小命。

只不过,事情的结果正是楼令所愿意看到,过程不用再深究。

为了不用深究,楼令说道:“给他们一个机会,各部首领可以集结自己的勇士,人数限定在五百人,我派出五十人与之对阵。若是他们赢了,我会给予更多的优待。要是他们输……”,后面的话不用讲。

整个势力投降,里面绝对会有不甘心的人存在。

那就亮出实力,让那些不甘心的认知到彼此实力差距多大,省了他们继续各种捣乱与破坏,变得更加愿意接受已经出现的结果。

“你去跟他们说,要说清楚。”楼令对枯枝吩咐道。

翻译又给翻译了过去。

枯枝挤着一张脸说了几句话。

翻译给翻译:“他说遵命。”

瞅着有点戏剧效果,类如开业大酬宾,老板安排双语演讲,中文各种喜庆的词语不断往外冒,到了昂撒语就一句“欢迎光临,本日商品各种打折”的话。

乌氏各部落的马并不少,只是他们交战仍是以步战为主。

整个乌氏肯定有人办得到骑射,得到通知的各部落首领确实也安排了一些骑射的勇士。

到真正摆开阵仗开打,楼氏上阵的五十人之中,配上甲士级别的防具便有三十,剩下的二十人也是甲士,只是他们没有穿重甲。

双方分成两个阵营,开打前可以将对方的布置看得很清楚。

出战的楼氏五十人,他们摆出了晋军再熟悉不过的鱼鳞阵。

乌氏那一边?他们没有阵型的概念,用围猎的方式布置人手分配。

所以,乌氏的五百人分成了几波,他们在得到开战的信号后,几波从各个方位向楼氏的人逼近。

“射!”

甲士可以身穿重甲再使用远程武器,看到敌军逼近弩的射程先射出弩箭,进入步弓射程换成使用步弓,主要针对乌氏的骑射之士。

双方进入近距离肉搏,身穿重甲的楼氏甲士不再射箭,转为变成一个圆圈保护阵中仍旧在射箭的袍泽。

等乌氏那些可以骑射的人被消灭,楼氏的甲士们主动变阵,分成了四个部分开始向外推进反击。

整个交战过程进行了不到两刻钟,起先旁观的人还会各种鼓噪,后面现场只剩下交战双方发出的动静。

五百乌氏的人,他们被消灭约是一成的人手之后,进攻不再那么主动,人手减少两成就变成不断后退。

这一场较量有太多的人在看,围观的人堵住了交战双方逃跑的空间,直至乌氏被消灭三成就很干脆投降认输了。

在交战出现结果之前,乌氏众人能够看得出差距。

等交战出现结果,多数乌氏的人变得面无血色。

那可是十比一的数量差距,打完之后楼氏一个战死的人都没有,只有六人受了伤。

可别说楼氏装备占优的鬼话。

不同势力的战争,难道还脱得赤条条,双方用与生俱来的身体去搏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