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25中文网!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25中文网 > 都市言情 > 混在异界捡破烂 > 第351章 太空电梯试运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哇哈哈哈,特老头,你们家最近有点牛逼啊,怎么滴,放烟花已经不满足你们了吗?有什么高兴的事情要放三枚洲际导弹来助助兴啊?说出来也让我们高兴一下啊!”

一大早,特大普就接到了来自华夏的亲切问候。

“FxxK!”本来就一晚上担惊受怕没睡好的特大普,气急败坏的爆了粗口。

特大普强压着内心的恐惧,咬牙切齿道:“我特么哪知道怎么回事,这肯定是你们华夏搞的鬼!想借此挑衅我们。”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哟呵,特老头,说话可得讲证据,我们华夏可一向爱好和平,说不定是你们自己内部出了啥幺蛾子呢。”

特大普定了定神:“我现在有事,没时间和你废话,你打电话来到底是要干嘛!”

电话那头的声音突然之间像是被点燃了一般,原本还略显温和的语气瞬间变得强硬而有力,带着无法抵挡的威势:“华夏无意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为敌,但也绝对不会畏惧任何挑战!如果再有类似的行动发生,那么后果将会由你们自己承担!”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强势,特大普的内心不禁涌起一阵恐惧,但他还是努力让自己的声音保持镇定,回应道:“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然而,他的声音中还是不自觉地流露出一丝颤抖。

电话那头似乎对他的回答并不满意,冷笑一声,接着说道:“你不明白?别装糊涂了,大家都是聪明人,有些事情点到为止就好,我希望不会再有下一次了!就这样吧,我挂电话了!”说完,对方毫不犹豫地挂断了电话,留下特大普呆呆地握着手机,耳边还回荡着那句“后果自己承担”。

华夏山城太空电梯。

杰克·威尔逊调整着眼镜上的微型摄像机,确保它能完整记录下眼前这一历史性时刻。

作为《纽约时报》最后一位驻华记者,他获得了独家采访华夏太空电梯首次对外开放运营的殊荣。

\"威尔逊先生,请跟我来。\"一位身着蓝色制服的华夏航天局工作人员用流利的英语说道,\"电梯舱将在三十分钟后启程。\"

杰克跟随工作人员穿过层层安检,每一步都让他心跳加速。

二十年记者生涯中,他报道过西亚战争,红海拦截,菜鸟互撕,但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张又兴奋,太空电梯——这个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如今即将在他眼前变为现实。

\"这边请。\"工作人员引导他进入一个透明电梯舱,舱内空间比杰克想象的要宽敞得多,约有一个小型会议室大小,设有二十个座位,全部朝向舱壁上的大屏幕。

\"我是林雨晴,本次航行的技术负责人。\"一位三十出头的亚裔女性向杰克伸出手,\"欢迎乘坐'天梯一号'首班对外运营电梯。\"

杰克握住那只纤细却有力的手。

\"杰克·威尔逊,《纽约时报》。很荣幸能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林雨晴微微一笑:\"更荣幸的是我们,您是第一位乘坐华夏太空电梯的外国记者。\"

她示意杰克坐下,\"请系好安全带,我们即将开始攀升。\"

杰克照做后环顾四周,发现舱内除了几名华夏工程师外,还有几位看起来像是商人的乘客。

他悄声问林雨晴:\"这些都是第一批客户吗?\"

\"是的。\"林雨晴点头,\"新噶坡太空矿业公司的代表,他们预订了首批卫星发射服务,今天只是试运行,正式运行下周开始。\"

舱内广播响起柔和的提示音,随后是一个温和的男声:\"各位乘客请注意,'天梯一号'即将启动,本次航行目的地为同步轨道中转站'天宫一号',预计行程时间3小时28分钟。请确保安全带已系好。\"

杰克感到一阵轻微的震动,随后是几乎察觉不到的加速度。

透过透明舱壁,他看到地面正在缓慢远离。

\"加速度只有0.2g,\"林雨晴解释道,\"所以不会有强烈的不适感,与传统火箭发射完全不同,对吧?\"

杰克点头,眼睛仍盯着越来越小的地面设施,没有震耳欲聋的轰鸣,没有剧烈的震动,就像乘坐普通电梯一样平稳——只是这个电梯要通往太空。

\"能介绍一下太空电梯的工作原理吗?\"杰克打开录音功能,\"我们的读者会对这项革命性技术非常感兴趣。\"

林雨晴的眼睛亮了起来:\"当然!'天梯一号'的核心是多条长达3.6万公里的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缆绳,从华夏山城的基座平台延伸至地球同步轨道的中转站,电梯舱通过磁悬浮技术沿缆绳攀升,由地面基站提供能量。\"

\"碳纳米管的强度足以承受这样的张力?\"杰克曾在科技版读到过相关理论,但一直持怀疑态度。

\"我们研发的第七代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强度是钢材的200倍。\"林雨晴骄傲地说,\"经过多年测试,完全满足要求。而且缆绳不是单根的,即使部分损坏也不影响整体运行。\"

按照之前上面给的资料,林雨晴骄傲的介绍着。

杰克记录着这些信息,同时注意到舱内显示屏上的高度读数已超过10,000米,窗外,地球的弧度开始显现,蓝天逐渐转为深蓝。

\"与传统火箭相比,太空电梯有什么优势?\"他继续问道。

\"首先是成本。\"林雨晴如数家珍,\"将一公斤物资送入近地轨道的成本从火箭时代的数千美元降至不足50美元。其次是安全性,没有剧烈燃烧和爆炸风险,最后是可持续性,完全使用清洁能源,零碳排放。\"

杰克注意到她提到\"火箭时代\"时的语气,仿佛那已经是遥远的过去。\"国际社会对华夏垄断太空电梯技术有何反应?\"他问出了一个敏感问题。

林雨晴的笑容稍稍收敛:\"科技发展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天梯一号'虽然由华夏建造,但对所有国家和机构开放。今天的首航就是证明。\"